王建华 太湖县新城第二小学 返回首页
悠悠岁月酒

个人简介:

王建华,男,46岁,太湖县新城第二小学高级教师,大专学历。从教三十一年,曾多次被评为市,县先进教师,县“教坛新星”。共发表教学教研论文十多篇。舌耕之余,学习写作,先后在省,市,县各级报刊共发表散文三十多篇,小说五篇。05年加入太湖县作家协会。在教学与文学中不断耕耘,教与学相得益彰,教学使我成长,写作使我快乐。

散文创作谈:

我理解的散文创作,首先要求作者要寄托真情。即所写的细节须是生活真实陈在的,十分具体的,对表现的事物特征应是恰切而鲜明的。

其次,要求作者寄托深情。情动于衷,发自肺腑,出自内心。既丰富深沉,又凝聚感人。表达的情感要能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情绪强度,以致发生震撼的力量。

再次,散文创作要求作者寄托诗情。要有美好的想象,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,不是仅仅临摹生活景象。要对作品涂上艺术的光彩,使读者仿佛亲自感受到难以抑制的情绪的颤动。

我理解的散文,是日常时光和纷繁的人事背后,自时光的沙漏里淘出来的金子。他炼洗我们走过的岁月,他将一切喜悦、辛酸、牵肠挂肚的情绪,最终化为可表达的文字。

我理解的散文,他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,通俗化,要用我手写我口,我口言我心,我心诉我情。

悠悠岁月酒

又见灯红酒绿,又是推杯换盏,现代人几乎泡在酒水里。

我还是逃离了酒店,就这样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县城的大街上。逃,只是不想让酒精过度地麻醉自己;走,我又有机会遥望一次那曾经走过的沧桑岁月。好在今夜,夜色温柔,风儿妩媚……

七七年,我刚进村小当民师,其时我还是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。一手执教鞭一手执牛鞭,生活的那个苦哇,真是无法形容。这年春末夏初的一天,放过晚学后,另外两个同事便约我到学生家蹭饭。可是到哪家去呢?那时家家都穷啊!经过再三排队,决定去下湾队的篾匠爹家。篾匠爹其实是我们家里人,由于有个手艺在身,平时能挣几个活钱,生活还不错。他有个孙子在学校读书,我们就去走访。

我们来到篾匠爹家时,已经是斜晖脉脉的傍晚。篾匠爹果然好客,我们刚落座,就吩咐他媳妇做饭。篾匠爹给我们倒过茶水后,又从他自己房间里的荷叶罐里摸出半筷子长的一段腊肉交与媳妇,并嘱咐烧个炉子锅,然后他又烫了一壶米酒。

开饭了,我们就着五瓦的灯泡吃得很开心。通红的炭火把炉子锅里的腊肉拌干笋丝煮得“咕嘟咕嘟”地跳,浑浊的米酒用锡壶烫热,斟在杯子里  氤氲着热气,散发着醇醇的香味。篾匠爹手执锡酒壶,抖动着花白的山羊胡子为我们倒酒。那一晚,我们酒至半酣,才摇摇晃晃地回到学校。

八五年一个霜林瑟瑟的秋天,我应约步行十几公里去一个朋友家过夜。朋友兄弟姐妹多,生活和我们一样清苦。朋友的母亲见我去了,忙从地里扯回一抱黄豆,让我们剥着。朋友又下到齐腰深的水塘里捞上两截鲜藕。那一夜,我和朋友,还有朋友的父亲,在场院里举杯邀明月。尽管喝的是“八角烧”(八毛钱一斤的白酒),但那份惬意直至今日也不能忘怀新鲜黄豆在锅里炒熟,添上水焖一会,再着以“朝天椒”拌炒,鲜美可口;鲜藕放在清水里洗干净,切成片后拌上少许白糖,爽口,无渣。“八角烧”用锡酒壶烫过,酒力就强了一倍。那时年轻贪杯,往往喝得舌都伸不直,还说没醉。

九零年在师范进修,时逢大雪,水龙头被冰冻得放不出水,学校食堂无法开伙。我们几个老民师躺在寝室的被窝里想办法,忽然想起看门的王老伯有一个烧水的煤炉。于是,每人凑出几毛钱,飞奔到菜场,买来一斤熟牛肠,外加两斤老白酒。借了王老伯的煤炉和铁吊锅,把牛肠拌上胡椒粉,放进吊锅里狠煮,待满室飘香时,拧开老白酒就着红通通的一锅牛肠,吃得通身冒汗……

多少年过去了,当我一路跋涉混到这小县城里,大酒店小菜馆进过无数,山珍海味吃了就忘了,几十块几百块一瓶的好酒喝了就醉了,转眼归零。悠悠岁月中,唯余那三次酒让我刻骨铭心,记忆犹新。

而今,当我缓缓行走在小城的街道时,我知道,当年苦涩灰暗的日子都已成为历史,当年的青春也作云烟散尽。我也知道,我的已经不再年轻的当年的老同事、老朋友、老同学们现在都过得很好,只是当年的苦涩,你们愿不愿意提起?

于我,只想在一次次灯红酒绿后,能返身紧握住悠悠岁月中的那双手,把我欢喜怀旧的心情,把心情下的文字留在这个春天。
 
 
 
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