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六平 岳西县教育局 返回首页
一盆芦荟

个人简介:

吴六平,笔名荷苑花开。安徽岳西人。中文本科学历,中学高级教师,县政协委员,县作家协会理事,《岳西网》专栏作家,《岳西教育网》主编。98年始有文字见报,相继在《岳西周刊》《安庆晚报》《中学生导报》《作文评点报》《安徽青年报》《上海教育》《现代语文》《少年作家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近50篇。获奖作品:岳西县教职工首届文学作品大奖赛一等奖《父亲节时杏子黄》,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改革开放30年征文一等奖《“永久”的见证》及“电力杯”大型文学征文一等奖《追光》。

散文创作谈:

日常教学中与散文见面的时候多,日久生情,便喜欢上散文。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,对照课本中散文大家的精品,加上自己的体会,这样对学生讲解,一次又一次地重复,一次比一次深刻,散文“形散神不散”的特点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很自然地贮存了,“潜伏”了。

我推崇苏东坡“寄至味于淡泊”这句话,习作便平淡见真。生活的点滴,化成涓涓细流,从自己笔端流淌出来,记忆里便有了沉淀,分解出来的养份既愉悦了自己,又得以与志同道合者分享,感觉不亦说乎?便有了《生死一瞬间》的追忆、《父亲节时杏子黄》的感触、《春雨洗尘》的憧憬、《心荷》的思考、《白云深处有人家》的记述……热爱生活,记录生活,思考生活,导引生活,是我喜欢写散文的根本所在。

一盆芦荟

数年前的一个暑假,我们一家在芜湖供职的哥哥家度假。归来时,嫂子送我一盆芦荟,并告诉了我养护芦荟的详细方法。我像得了一件宝贝一样接受了。芦荟跟随我从芜湖乘船,沿长江逆流而上,再从安庆乘车归岳,经历一夜一日的旅途颠簸,仅凭这份旅途捎带的不易,我就分外珍惜,又加之它是嫂子割爱所赠,以后的日子里,我对它呵护有加。

芦荟初来我家安家落户的时候,虽然高不盈尺,但因为嫂子养护有方,它绿茵茵青翠翠的,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迹象,显示着茁壮的生长趋势。我将它换到一个大盆里,想给它更充裕的发展空间。

几经寒暑,这盆芦荟在我的精心呵护下,长得高大粗壮。它鹤立鸡群般从我家的花花草草中脱颖而出,成了其中最显眼的一盆。有朋友到我家来,看到它,每每总要惊羡一番,赞叹一番,大家都称赞我的这盆芦荟养得好。

溢美之词听多了,我就滋生了些许的功成名就感。渐渐地疏于对它的管理,以为它枝大叶壮,多灌一次水,少浇一回肥,不会影响什么。

倏忽间,芦荟根部生长了一圈蘖芽苗,到了冬天,这一圈芽苗一个个长得虎头虎脑,所谓子盛母衰,儿多母苦,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母株的正常生长。我突然间心血来潮,一口气将周围所有的芽苗都掰掉了。常规分蘖,需等到春天来临,我这时候将其分蘖,是严重违规的反季节操作,加上我动作太快,用力过猛,掰动的过程中,致使母株根部严重受损,四周留下一圈大窟窿眼,汁液冒出来了,惨不忍睹。整棵芦荟一下子变得头重脚轻,头部摇摇欲坠,底部不堪负重。我自责,努力地想办法去补救,用土去维持,收效甚微,我只好在花盆里搭了一个骨架,用短棒去支撑它,暂时稳住了它。

几天之后,受损部分渐渐失去水分,但顶端仍旧的郁郁葱葱,仍给我几缕希望,我继续灌水极力挽救,可再怎么浇水也无济于事。再后来,受伤的部位干枯成粗纤维状,像一截能点燃的玉米禾一般。虽然顶端不见枯黄,但根部的水分和养料再也无法通过枝干传递到叶端。

我失望至极。干脆将其从干枯部位一斩两断,将葱绿的枝干丢弃在阳台的角落里,一个冬天没再过问。

春天来了,角落里那堆绿色依旧。我好奇。随手拾起它来,竟发现它干枯的枝干尾部似乎有根须冒出,希望的种子突然间从心里冒出芽苗,我竟激动得手忙脚乱,啊!枯木逢春!我赶紧给它弄了一个沙床,小心地将它插进潮湿的沙床,让它稚嫩的根芽生长,再生长。

我每天都去看看它。它,一截没有根的芦荟,整个冬天离开了土壤,没有养料,没有阳光雨露,可它的叶片不仅没有干枯,而且保持一片葱绿连尖端都没有枯黄。我不能不惊叹这个小生命的顽强,和它对生的执着,我对芦荟肃然起敬。

我庆幸,我在冬天没有彻底丢弃它,尽管当时对它非常失望,我还是将它留在阳台的一角,也许潜意识里对它还抱有几许希冀。正是心底的这一念不舍,给了我的芦荟再生之机。

仔细想想,一盆芦荟的再生,与人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。人在生命的历程中,也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窘,但只要不气馁,就怎知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呢?

从此,我记住:不再在冬天砍到一棵树木,不再在冬天丢弃一盆花草,要给枯木衰草一次春天发芽的机会。

心  

在网上,我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。我的QQ昵称和新浪博客名均叫“荷苑花开”,QQ空间命名为“荷芳斋”,于是,经常有朋友以此猜测:你大约生活在江南水乡,居家附近可能有着满苑荷花,不然你为什么对荷花如此地情有独钟呢?

钟情于荷是事实,但我的家乡岳西不在水乡,却在大别山中,这里荷花极少见!钟情于荷花,也许是因为我生于六月的缘故吧,没来由地喜爱着荷花,是那种发自于心的喜爱,喜爱到不自觉的痴迷境界。

自小就生活在岳西县城,远望城的四周都是山,山圈住的相对辽阔的区域叫天堂,我是天堂里的仙女。涉及到天堂这个美丽的名字,外面的朋友更容易联想到人间天堂——苏杭,不过岳西天堂没有人间天堂那样浩渺的水域,也就没有西子湖畔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景致,却有一条河穿城而过,河水终日汩汩地流淌着,永不歇息,这条河叫衙前河。在河边虽见不到荷花的倩影,两岸却不乏万紫千红的烂漫山花,常有山花烂漫时,却不见荷在丛中笑,荷在我童稚的心里,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罢了。正因为如此,我对荷也就越发地向往。或许世间的事物都是如此,人的心也不例外,越是难得一见的东西就越加显得珍贵吧!

真正与荷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,尽管依旧很抽象。
那天,语文老师把我领进了朱自清先生的《荷塘月色》,我便在“月下的荷塘”里领略了荷花的雍容华贵,“正如一粒粒的明珠”,“又如碧天里的星星”,“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”,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散发出晶莹剔透的光亮,在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,显露出不染纤尘的美质。我遐想着在这荷塘里泛舟,在荷叶间穿梭,在莲藕间徜徉,直至陶醉……从此,荷的形象借助文字的形式定格在了我的心中,荷的种子终于得以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,长莲藕,开荷花,长莲蓬,结莲子。

七九年高考之后,我凭借考试成绩生平第一次走出了家乡——岳西天堂。来到新的环境之后,意外发现所在的学校周围竟然荷塘处处,又恰是一个“青草池塘处处蛙”的时节,有幸在这里看到了真实的荷,莲塘——荷叶——荷花,心中的荷顷刻与眼前的荷一道勃发出生机,闪耀出亮丽的色彩来。忽然间淡化了离开父母的不适应,喜爱上了这个开满荷花的地方。于是,有空就与同学结伴走在荷塘边的堤岸上,观荷赏荷,也从荷的红花绿叶中,读懂了宋代大学者周敦颐的高洁傲岸与洁身自好。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”骨子里那种遗世独立的清高自诩也随荷花一道渗出淡淡馨香。于是乎,浮华退去,人生从此淡定而从容。

现在,空间里栽下了一盆茂盛的荷,不牵牵连连,也不枝枝节节,每天看她一眼,心中便无烦恼。荷花,永远是我心中的花!
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