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启林 岳西县教育局 返回首页
不如吃茶去(外一篇)

个人简介:

王启林,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笔名启灵,男,安徽岳西县人。一九八四年七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,先后在池州师范、岳西高级职业中学任教,后调入县教育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。工作之余,从事新闻、文学、论文等写作。迄今已在20多家新闻、文学、教育报刊发表诗歌、散文随笔、论文等作品百余篇。作品入选《安庆60年文学精品集》等书。

现供职于岳西县教育局。

散文创作谈:

言为心声,心为情动;为文者必有触动心灵之事,必有拨动心弦之处。我本笨拙,不敢为文。但心如弦琴,世事如指,每每总有碰触,激起回音。散文就是世事与心灵的碰撞,就是碰撞后的回音。我常用笨拙的笔将其音符记录,所录文字,自诩为散文,投之报刊,偶尔见报,虽然粗鄙,却是敝帚自珍,聊以自慰。

教育事大,教育事多,教亦累,育更难。身每每缠于教学之艺,心常常耽于育人之道。身心俱疲之时,散文就是最好的兴奋剂。从教者,应在繁杂事务之余,录取所思所想所心跳,不计长短,结成文字。

为师者,心当永葆青春。青春律动,就是诗文。是以从教者,不敢言老,终其一生,不知老之滋味。让这颗永不言老的心,为生活跃,为文动情!

不如吃茶去(外一篇)

大学毕业那年,学校让我们回家待分配,坐熟人便车,到佛教圣地九华山一游,因耽于分配去向,心中闷闷不乐。朋友们均去游殿逛景,我只立于一佛像前发呆,老和尚见了,问:小施主,有甚心事?我见他甚为慈祥,说了心中的忧虑。老和尚听了,淡淡一笑。

“小施主,一切自在造化。且请吃茶去。”

“吃茶去?吃什么茶去?”老和尚看着我不解的样子,轻轻摆了摆手。

十年后,春游天柱山,结伴来到三祖寺抽签,我抽了一签是下签,心甚不安,求问一和尚师傅,答曰:“超然象外,签无好坏。”师傅看我似有所悟,又谈了一会佛理。临别时,他赠我一言“万物不萦于心,且请吃茶去。”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

一个偶然机会,读到一付回文联:

趣言能适意,茶品可清心。

意适能言趣,心清可品茶。

我心非佛心。物我两忘,心灵澄空,“相逢相问知来历,不拣亲疏便与茶”,是何等境界?但求茶中细咂味,能于苦中品甘甜,是否也是一种难得的层次?我只想能暂时忘记功名利禄,静静心,品品茶。

随着年龄增长,阅历增加,对世事有了更多的理解。我一好友,工作、生活在岳西茶乡——来榜。每年,他都要送我两斤好茶。现在的我,常于晚饭后,端坐书桌前,沏上一杯好友亲手制作的好茶,看着袅袅上升的茶雾,嗅着淡淡的兰花般的芳香,慢慢地,浮躁的心也就静了下来。功名利禄,荣辱得失,悄悄地游离于象外,读一本好书,写几行文字,我心里再也没了纷纷扰扰的世界……

生活中,我是很少品茶的,白开水喝得多。好友的茶沏上后,我很少真正用味觉去品,更多地用视觉、用嗅觉,严格的说是用心在赏。直到两者溶化为一体,我才偶尔啜一口,至此,我也才品出了“心清可品茶”之味。

好友的茶已品完了,心里的茶味却愈来愈浓,生活中的茶品过了,意念中的茶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品一品?

想到这里,我忽然记起了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诗:

七碗爱至味,一壶得真趣。

空持千百偈,不如吃茶去。
 
读书偶想

我读书是消遣,为了给自己平凡的生活添一点内秀和灵气。新近又翻阅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,比第一次读时更多了一层感叹。感叹他的学富五车,惊叹他的博闻强记,慨叹他的精辟深邃。从六七岁开始,专业读书15年,工作读书20余年,平生都在和书打交道。到现在也没有读出个思想来,倒常常有一种强烈的被时间、空间遗弃的感觉,总找不着心灵之家。“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也许就是我的心境。

读书总是有目的的。好像是为了自己生活得好些,读得万卷书,贷与帝王家,目前似乎也没有跳出这个窠臼。抱独居士吕坤认为人之念头,与气血同消长。四十以前是个进心,识见未定,而敢于有为;四十以后,是个定心,识见既定,而事有酌量。现今已四十出头,却识见未定,又不敢有为,虚度光阴自问愧对生我育我的父母,愧对几十年翻动的书本。动起有为念头,自问又无以与皇家交易。人到中年万事休,四十过头,当是中年无异议,虽不肯休,又抗不住命,抗不住运,更抗不住书到用时方恨少之窘。

有人云命本在天。又曰君子之命在我,小人之命亦在我。“君子以义处命,不以其道得之不处,命不足道也;小人以欲犯命,不可得而必欲得之,命不肯受也。但君子谓命在我,得天命之本然;小人谓命在我,幸气数之或然.。”命运由上天安排,无论君子,小人都知之,也都不在意。君子行事以好为标准,合乎天理,不在乎命运好坏。小人则为了个人欲望,不顾命理,而赌命运的偶然变数。其意既浅显又深刻,这也是读书之所得。可在读史时又遇惑矣。岳飞为求统一,违命抗金,十二道金牌逼迫下,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巾”。而一意求和偏安东南一隅的赵姓皇帝、秦桧之流,背天理,却行好运,好活善终,一生春风得意。让君子之心常苦,小人之心常甜。

古人有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之说。也曾到陕西观兵马俑,立于始皇陵,感叹秦始皇生前雄才大略、专制残忍,死后陵墓穷极豪奢,惊诧古今。再也无有读书明理的畅达之快意,惟余震惊狂怒之恨心。“扬州十日,”“嘉定三屠,”“南京惨案”可以与之相提并论!外族的入侵是屠杀,内祸的殃民也是屠杀否?有人云,亡百姓苦,兴百姓亦苦。一言弊之,百姓者,该苦之人也。难怪处于穷乡僻壤的父母,总要我读书,原来是想我读出个黄金屋和颜如玉,想让我通过读书摆脱灾祸。

当然今天不读书也有生活可过,社会稳定,不读书似乎也没有什么灾祸。但中国人的读书腾达之念头依然。虽然我未读出个理儿,不少乡村小儿都没有读出个理儿,但读书的理念却顽固地刻印在乡村百姓头脑中。摆脱贫困,走出愚昧,还是要读书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,读书人成倍增长,思考者、探索者成倍增长,思索自己的命运,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,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中国历史最好时期,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有了重大变化。由此可知,书不可不读,理不可不明,人人都读书明理,社会进步势所必然。对读书的执着,一定是中华民族希望的所在、人之素质不断提高的动力。

看来书还是要读下去,不论是为消遣,还是为了明个理、讲个义。
 
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