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成友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 返回首页
江镇包子

个人简介:

王成友,男,1975年4月出生,宣城市郎溪县东夏镇人,1996年专科毕业,同年参加工作,在郎溪县东夏中学开始物理教师生涯,后自考获本科学历,又读安师大教育硕士,工作认真,业务扎实,获宣城市“教坛新星”、宣城市“优秀教师”称号。2008年考进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,仍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。业余,喜欢写点零星文字,记录琐碎的生活、卑微的生命和自己的喜怒哀乐,在《中国教师报》、《合肥晚报》、《大江晚报》、《宣城日报》等报刊发表文章若干。

散文创作谈:

文如其人,一点不假,我的文字,像极了我的性格,朴实,沉静,波澜不起,语不惊人,就这么静静地打量着身边的芸芸众生,看日子在平淡中悄悄地过去,平淡中,觉出一丝微小的幸福,就这么自闭地记录着琐碎的生活和自己的喜怒哀乐。我有自知之明,肚子里没多少墨水,写不了宏大的作品,说不出优美的词汇,于是,怀着一颗敏锐的心,看生活潮涨潮落,云卷云舒,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,捡拾起生活的浪花,写身边的点滴见闻,邻居,菜市,早点,手艺人,修鞋匠,爱人的惦记,自己的蜗居,都进入了文字。我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,这就是我的生活,朴实、平静、幸福!

江镇包子

我从乡下来合肥一年了。在这一年时间里,我的早晨基本上是这样开始的:

租屋离上班的学校远,早上还想睡会儿懒觉,挨过闹钟设定的时间点后,匆忙起床洗漱,抓过挎包,蹁腿跨上自行车,如过江之鲫,混杂在上班的人群中往学校赶。从蒙城路桥下来,一过十字路口,拐进阜南路,我就会停下来,在路边的包子铺里买三个包子一杯豆浆,打包,放入车篮内,又往学校奔去。七点四十分左右到办公室,就着豆浆吃包子,八点,开始工作,一天开始了。

可以说,我在合肥的每一天就是被包子打开的。所以我对合肥的包子有了特别的感情,包子不仅是我果腹的食物,在紧张而忙碌的城市生活里,还是我的贴心伴侣,给我熨贴的安慰。

好在我很喜欢吃包子,总是吃不厌,而且那家包子店的包子馅又有很多花样:猪肉,鸡肉,豆沙,粉丝,茄子,胡萝卜,香菇青菜,肉末白菜,麻辣豆腐……亏他们能想的出来,几乎能作菜的他们就能包进面粉里给我们吃。我偶尔也换换花样,但基本上以这样的搭配为主:两个香菇青菜,一个豆沙。

就这样吃了两三个月后,我才知道这包子和我们家乡的包子不一样,它们竟然也象天津的“狗不理”一样有自己的名字,叫“江镇包子”,在合肥还颇有些名气,也开了很多分店,几乎有连锁的意思了。

这些店都有一个共同点,夫妻店,租一个很小的门面,狭小憋仄,内里仅容一张白案,一副蒸笼。男人都深藏不露,只管专注地和面包馅,女人不仅要包馅,客人来了,还要翻着蒸笼给客人找各色的包子。因为包子的品种多,客人的要求又杂,所以半人高的蒸笼经常要翻来过去地倒,是个力气活。又要给客人满意,有时为寻一个包子,要翻三五层蒸笼,也从来没有一点厌烦的神色。

我常去的那家包子店,是三个人经营,看情况,是哥嫂和小妹的搭档形式,哥嫂店里做,小妹当炉卖,配合的很是默契。小妹二十刚出头吧?水灵,充盈着乡下人的朴实,迎面先是满脸的微笑,大哥大叔大姐小妹的叫着,见人喊人,热情的像自家人似的,手在蒸笼里一边灵巧地拣着客人要的包子,那情景,有点像蜻蜓点水呢。我去的多,她竟熟了,一声“大哥早”之后,竟然自作主张地替我选道:“两个青菜,一个豆沙。”我也正要这个,随她去了。

进一步说,我在城市的每一天就这样被世俗的“江镇包子”打开了,充满着生活的踏实。我和他们一样,为着一个莫名的理想从农村来到了城市,在城市里打拼,艰难的生存,是彼此的依赖和支撑,他们给我提供动力,我给他们提供希望。我和“江镇包子”相依为命地在城市里生活了一年,这一年对我而言,有适应城市的阵痛,是最艰难的一年。

突然动了写他们的念头,上网一查,更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了。

江镇,安庆怀宁县的一个江边小镇,人口不足四万,外出从事馒头、包子行业的却有一万多人,号称中国馒头之乡,每年通过邮政汇款带回来的收入达一个多亿。如今,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活跃着江镇人开包子店的身影。据说那里不种小麦,不产面粉。

那天,我又路过买包子,一笼快卖完了,另一锅正在蒸。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要十几个,花样不一,要等。小妹就从店里端出一张凳子,边扶老人坐下边说:“大爷,您稍微等几分钟,等这锅好了,我给您一下取齐了。就一小会儿。”

怀宁不仅出了江镇包子,还出过一个诗人海子,他的一个估计也是卖包子的同乡竟然这样仿写了他的诗:“从明天起/做一个卖包子的人/和面,烧煤,端起蒸笼/从明天起/关心包子与馒头/我有一个店铺/面朝闹市,清早开业。”这首“诗”里,已经看不到海子的忧伤和绝望,看到的都是尘世的希望。
 

返回首页